
篇一:童年讀后感
作者:呂婉茹
《童年》是由無產階級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所寫。《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三部自傳體小說。描述了阿廖沙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生活。《童年》講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在他很小時候父親生病去世了,隨母親寄居在外祖父家的經歷。
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自利的小染坊主。在這段歲月里,他見證了外祖父家業的沒落,性情的轉變,兩個舅舅因為擔心母親會要回原本為她準備的那份假裝。雖然那份假裝因為母親違逆外祖父指定的婚事而被外祖父扣留,他們覺得這份嫁妝應該歸他們所有。因此他們鬧得不可開交。也正是了兩個舅舅的表現揭露出了人與人之間為了利益所暴露出的人性中的貪婪與自私。阿廖沙在這樣的家庭飽受虐待,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沙皇統治下社會的黑暗以及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狀態。
當然這世界也不都是丑陋不堪的。阿廖沙的身邊還有外祖母等善良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外祖母用她的體貼與關愛撫平了他心靈上的床上,也收到了小茨岡和格里格力樂觀,正直精神的感染。正是這黑暗中微弱的光明,塑造了阿廖沙堅強,善良的性格。
這本書真實再現了一個成長中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我們會感動于阿廖沙渴求知識的精神,會憐憫他痛苦的遭遇。盡管書中彌漫著凄涼壓抑的氣氛,但在這背后卻仍舊蘊育力量和生機。我堅信早晚有一天這份人性的光明力量會打敗所有的黑暗。
篇二:童年讀后感
作者:劉粒蘋
主人公阿廖沙在他三歲喪父后,就跟著母親投奔外祖父。在外祖父家的這段時間里,阿廖沙看見了人心的丑惡:外祖父自私殘暴、貪戀吝嗇,雖然也會有溫情的一面,不過大多數都是冷酷無情;兩個舅舅眼里只有金錢,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顧。因此還會大打出手,不過還好,阿廖沙還有一位對她好的人——外祖母!外祖母善良、樂觀、堅強、寬容,她對阿廖沙給予了無私的愛溫暖了阿廖沙幼小的心靈。
父親去世、分家、母親去世……這些充滿苦難的童年生活并沒有使他墮落,反而把他鍛煉成了一個堅強、正直、勇敢、樂觀、自信的人。阿廖沙在他母親去世后,慢慢地走向了人間,開始去社會闖蕩。其實阿廖沙就是高爾基小時候,高爾基用寫書方式將自己童年的苦難、悲傷都表達了出來。高爾基將艱難的歲月化成營養,激發了高爾基生命中的斗志和對世界的好奇,才使他變成了世界有名的文學家。
如果要讓你重新選擇,相信沒有人愿意選擇苦難。但是當苦難來臨有多少人原意選擇堅持呢?雖然有,但是肯定會很少。因為他們都以為選擇了懦弱、膽小就可以渡過難關。不,如果你想成為強者,生活中就必須要經歷挫折,這是高爾基告訴我的道理。
篇三:童年讀后感
作者:黃雅婷
這本書生動的再現了19世紀七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高爾基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那個早晨,我再次握著這本書,在指尖翻閱,一幕幕又浮現在我眼前……
阿廖沙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看那一條條血淋淋的鞭傷,外祖母也難逃外祖父的拳頭,看那一根根插入頭皮的發針,兩個舅舅鬧分家,看在地上頭破血流的他們……那一幕幕,撥動著我的心弦,使我震驚。
那個時候,許多人都被自私和貪婪所控制,變得暴力,狠心。
阿廖沙從小就生活在那樣的世界里,正是他的外祖母,帶領著一束光進入他的生命,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他,使他充滿堅強的力量以面對困苦的生活。我眼前也似乎出現了這樣的外祖母:她慈祥善良,聰明能干,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著圣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在高爾基的童年里,像外祖父那樣的反面例子鞭策著他,像外祖母那樣正面例子鼓勵著他,成就了他的今天。
我們,生活在幸福中,遠遠無法想象那個時候的黑暗。現在,我們有父母愛著,有祖父母疼著,每天泡在蜜罐子里,享受著。我們的皮膚上,可曾有過一條傷疤?我們的手上,可曾布滿過繭子?我們的腳上,可曾起過滿滿的水泡?都不曾有過,誰也無法質疑我們的幸福。
我們卻認為這個世界是丑陋的,生活是不美滿的。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我們是阿廖沙,我們豈不是對這個世界絕望了?在那樣的社會中,阿廖沙也能看到光,在現在的社會中,我們為什么不能看到希望呢?
因為不曾累過,所以不懂苦。
我們應該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不至于總是雞蛋里挑骨頭。世界是丑陋的,但同時也是美好的,要看你是怎樣理解它。就像逆境一樣,困難,挫折,坎坷總會使人墮落,頹廢,但同時也會塑造出一個堅強的人,懂得尋找希望的人。我們要學會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能量。
篇四:童年讀后感
作者:張宜辰
書就像一杯涼茶需要細細品味,也像一首小曲,淵遠流長。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童年》,這本書是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的作品,高爾基是蘇聯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革命家,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之一。
自從我拿起這本書之后,深深的被故事情節吸引了。這本書講的是主人公阿廖沙三歲時失去父親,跟母親投奔外祖父家,可惜外祖父家業衰落,使得外祖父脾氣暴躁,經常打罵阿廖沙,加上兩個舅舅對他十分厭惡。母親對他不管不顧,表哥們也捉弄他。阿廖沙的童年,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但是在這灰色的童年中,對他影響最大的還是外祖母,外祖母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孤獨的心靈,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干,熱愛生活,善于忍讓,胸懷寬大,她還經常給阿廖沙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在善良而堅強的外祖母的引導下,使他在黑暗的環境中仍然保持著對生活的向往和信心,并逐漸長成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義和充滿愛心的人。
我認為童年本應該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個階段,讀完這本書后我才知道,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我感到我比阿廖沙幸福多了啊!阿廖沙的童年是悲慘的,缺少愛的,充滿黑暗的童年。而我們的童年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充滿快樂、陽光,體會不到生活的艱辛。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有天壤之別,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眼前美好的時光嗎?難道碰見一點挫折就改變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嗎?不,我們應該向阿廖沙學習,迎難而上,克服困難。我慶幸我擁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我要珍惜現在,努力學習,向未來加油!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你們也感同身受。
篇五:童年讀后感
作者:李文龍
提到童年,大家都一定偷偷抿嘴笑,但阿廖沙的童年卻與眾不同。我讀完《童年》這本書深有感觸。
高爾基在《童年》中敘述了了阿廖沙在父親去世以后隨母寄居在外祖父家中的故事。同時,阿廖沙也目睹了兩個舅舅為了爭奪家產而爭吵、打架以及生活瑣事中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他十一歲時喪母,外祖父也破了產,他只好出去社會打拼。
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有喜有悲。正如阿廖沙在俄羅斯社會底層中不怕困難,茁壯成長。
想想,我的童年是充滿童趣的。
四歲的時候,我看到一本書上說,雞孵蛋要25天左右,而且還要有一定的溫度。但是現在科學家們研究出了人工孵蛋器,用不著雞來孵蛋了,可以人類自己來孵蛋了。于是我便突發奇想:我能不能自己來孵蛋呢?
說干就干,我疾步走向廚房,去向姥姥要雞蛋。
“姥姥,我要一個雞蛋。”我說。
“要雞蛋干嘛?”姥姥納悶了。
“我要孵雞蛋!”
“孵雞蛋干嘛?會臭的。”姥姥一邊炒菜一邊對我說。
“不行,我一定要孵。”我堅持自己的想法。
姥姥最終還是熬不過我的苦肉計,只好答應我,從冰箱里拿了個雞蛋。
我興高采烈、蹦蹦跳跳地回了自己的房間。關上門,準備實施我的偉大計劃。我回想了一下,書上說:孵雞蛋一定要有足夠的溫度。于是我想了想,我便七手八腳地拿起襪子,毛巾等東西。我這是要干嘛呢?我把所有的衣物全部裹在了雞蛋上。把雞蛋包的嚴嚴實實,不露一點兒縫隙,生怕它“著涼”。為了再加強溫度,我又學著雞媽媽坐在了雞蛋上。
五分鐘過去了,三十分鐘過去了,一小時過去了,時間如流水般,怎么也抓不住,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我已經精疲力盡了。
不行,這么一直做下去不是個辦法,我得再想一個辦法來。我絞盡腦汁、冥思苦想。突然我靈機一動,“再加一層棉被不就行了嗎?”說罷,我又把被子裹了上去,這時的雞蛋就像個粽子,肥肥胖胖的。我又安心地繼續做我的事情了。
就這樣一天,兩天,終于等到了25天了。我懷著忐忑不安,又有點激動的心情,用發抖的手去一層一層翻開被子,就好似在揭開謎底一樣。只剩下最后一層的時候,我突然聞到了一股臭味,但是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翻開的最后一層的時候,我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蛋殼上面已經布滿了霉菌,就像一個透明的寶石上面布滿了瑕疵。而且他還留著蛋清,一直淌到被子上。
突然,爸爸出現在了我的眼前,他似乎也聞到了那一股臭味,問:“龍龍,什么葉道?”
“額……”我支支吾吾地說。
爸爸發現了臭味的源頭,于是便掀開被子,我望著他那張臉,那張生氣的臉布滿皺紋,里面還有折紋,還有螺旋紋,就像你往池塘里拋了一塊磚那樣……
童年的一幕幕總令人向往,我們的童年是多么幸福,讓我們都像阿廖沙那樣,有著頑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樂觀的生活態度,茁壯成長!
篇六:童年讀后感
作者:毛婉茹
童年是美好的,是快樂的,也是幸福的,而作者高爾基作品三部曲中的一本它在文學萬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這本書主要寫了:阿廖沙三歲時,父親便離開了人世,母親帶著他去投奔外祖父,外祖父是個小染坊坊主,他性格暴躁,經常毒打孩子們,而且還自私自利,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也是非常殘暴不堪的。他們為了爭奪阿廖沙母親的嫁妝和外祖父的財產而互相打架斗毆,還經常用打孩子來撒氣。但是在這污濁、黑暗的環境,有一個人她依然樂觀、善良、有著無私的愛,她便是——外祖母。外祖母非常和藹可親,她是唯一一個疼愛阿廖沙的人。她給了阿廖沙無私的愛,無限的寬容。她為阿廖沙指引走向光明的道路,走向光明,美好的未來。
而相反我們的生活時代是那么幸福,有許多喜歡的玩具,許多漂亮的衣服,還有許多美味的零食,在餐桌上又是大魚大肉地吃著,但是我們還是不知足,一有不順心的事便和父母大吵大鬧、抱怨聲、責怪聲不停。甚至有時候看到喜歡的東西便哭鬧著讓父母買,但是買好之后只有三分鐘的熱度,便不想要了,有時間還會因為不懂事與父母吵架。
同學們,這本書它揭露了俄國沙皇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的生活。讓我們努力學習成為一個和阿廖沙一樣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吧!
篇七:童年讀后感
作者:方中正
《童年》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主人公阿廖沙是個固執、有同情心、善良而又堅強勇敢的孩子。父親去世后,跟隨母親來到外祖父家。他的兩個舅舅都是自私、貪婪的無賴,經常因為一些小問題攪得這個家不得安寧。但在這里,也有來自外祖母的疼愛與呵護,外祖母給他講述的那些小故事,早已把善良深深植入他的靈魂。雖然外祖父專橫殘暴,但他的發家史讓阿廖沙明白社會的冷酷以及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他早已看透舅舅和外祖父的自私貪婪和丑惡,但外祖母總是充當他生活中最陽光的一面。阿廖沙就這樣在艱難的環境中漸漸的成長。
這部小說中還有一些令人難忘的人。比如小茨岡,他聰明善良,卻不幸被壓死在一座十字架下,是受了兩個舅舅的指使。還有格里戈里師傅,他忠厚老實,默默無聞的工作,但舅舅們總是戲弄他,他卻默默的忍受著。最后,他失明了,淪落為乞丐。“好事兒”是個年輕的知識分子,寄宿在祖父的新家,他為人正直,機智,但還是被外祖父趕走……這些事情的發生,無不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悲哀。但也正因為這些悲哀,這些苦難,才激勵著阿廖沙勇敢的面對生活,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
《童年》這部書,寫出了沙皇統治下生活在社會底層人民的艱辛和不易,描繪出了一幅俄國廣闊的社會生活圖景,讓我們為那些好人不幸的命運感到惋惜和難過。同時諷刺了那些居心險惡、不務正業、想方設法損害他人利益的小人們,更贊揚了像外祖母那樣的婦女們,不管生活怎樣艱苦,一直任勞任怨,默默地忍受著。小說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生活現狀的不滿,但同時也對社會發出呼吁,呼吁人們為改變這種生活而奮斗。
現在,來看看我們的生活,無憂無慮,根本不需要為自己的生計操心,不用像阿廖沙那樣靠撿破爛為生。但是,在這般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我們卻體會不到那種生活的艱辛和不易也不用面對冷酷黑暗的社會。因此,我們得不到鍛煉,開始變得怯懦,依賴于父母,導致我們走向社會時,無法適應,變得幾乎一無是處。因此,把握好自己的童年,至關重要,利用各種機會,磨練自己的意志,幫助我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奮勇前行。
童年的時光是有限的,雖然我們不能把它變得像阿廖沙的童年一樣充滿挑戰,但是我們可以讓他變得一樣寶貴,有意義!鍛煉自我,磨練意志,做一個善良、正直、堅強勇敢的人,使我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愈加堅定!
篇八:童年讀后感
作者:劉甄真
在春節這樣一個全家歡聚、非常快樂的時刻,我讀了高爾基的《童年》這部著作。這本書是高爾基真實的生活寫照。他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再現了沙皇統治下的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家庭生活。
書中的阿廖沙是一個可憐的小孩。他自幼喪父,住在外祖父家。外祖父貪婪吝嗇,脾氣暴躁,經常因為一件小事毒打阿廖沙。兩個舅舅也殘酷無情,毫無人性,非常討厭阿廖沙,只有外祖母疼愛他。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阿廖沙居然勇敢的走了出來。這讓我深深體會到了當時人心的丑陋。
在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小茨岡之死”。小茨岡是一個積極樂觀,善良熱情的雇工。他給予了阿廖沙足夠的溫暖,也是阿廖沙的朋友,還經常替他挨外祖父的藤條。在傷痕累累的情況下,還在安慰阿廖沙。小茨岡經常受到侮辱,卻從不抱怨。小茨岡的死是因為兩個舅舅和他一起抬十字架,小茨岡腳下絆了一下,兩個舅舅放開了十字架,把小茨岡壓在了十字架下面。但當外祖父問起這件事時,兩位舅舅對害死小茨岡的事供認不諱,也體現出了他們對生命的蔑視。我非常替小茨岡感到惋惜,心都被揪起來了。阿廖沙失去了為數不多的好朋友之一。他那時還小,以為小茨岡會像以前一樣從地上坐起來,但是,再也不可能了。
阿廖沙是一個善于觀察,心地善良的好孩子。他能夠辨別是非,有著不屈不撓的意志,雖然他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好的環境里,但這反而讓他成長為一個堅強、正直、勇敢的人。這讓他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去面對以后的生活。
《童年》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當時黑暗統治時期的艱苦生活,讓我知道了現在這種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要努力學習,更加珍惜幸福生活。我們現在多幸福啊,每天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聽課;不會有人欺負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在高爾基那個年代呢?他應該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吧,幾乎天天有人欺負他,辱罵他,跟現在簡直是天差地別。我們千萬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定要努力學習。我們再不努力學習,就太對不起這樣優秀的學習環境和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了。
阿廖沙在這種環境下鍛煉出的鋼鐵般的意志才成就了偉大的作家高爾基。我想起了海燕中的一句話“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的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篇九:童年讀后感
作者:鄭博瑜
童年是快樂的,是幸福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不必管人間的險惡紛爭,也不必管社會的黑暗腐敗……而高爾基的《童年》則是一個完全相反的例子,沒有孩子的天真活潑,只有每天數不盡的工作,受盡外祖父的虐待,卻從來沒有抱怨過一句,讓我深受啟發。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弟弟去世之后,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度過的歲月。期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的優美童話的熏陶。同時,也親眼目睹了兩個舅舅因爭奪家產打架爭吵以及在生活瑣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還有母親在失去丈夫和兒子后整日的悶悶不樂。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真是太悲慘了!他不僅經常受到外祖父的毆打,舅舅們的謾罵,還有同齡人的戲弄。幸運的是,他有一位善良、慈祥的外祖母。每次在受傷后,外祖母都為他上藥、包扎,讓他重新找回生活的自信。
不過,在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時,一定會為你開啟另一扇門,所以,阿廖沙的生活中便有了帶給阿廖沙快樂和溫暖的外祖母;教他做一個正直人的老長工;還有純樸樂觀、富有同情心的茨岡。
是他們,為阿廖沙黑暗的童年點了一盞明燈,讓阿廖沙的內心變得強大,變得光明,使阿廖沙充滿信心和力量,讓阿廖沙不再孤獨與寂寞。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在黑暗長河的盡頭,一定有一個叫光明的東西在發光發亮,只要跨過這條令人害怕的大河,光明就一定在閃爍,希望就一定觸手可及。
篇十:童年讀后感
作者:高啟航
這本書的作者是俄羅斯著名的作家高爾基,主要講的是主人公阿廖沙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到了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不僅自私而且暴力,經常大聲辱罵阿廖沙,他只有在外祖母那里才能感受到一絲溫暖,家里的舅舅更是討厭他。其實阿廖沙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用這個人物描述自己悲慘的童年。
高爾基的童年是那么悲慘,而我的童年既美好又幸福。我出生在一個和平幸福的年代,從小到大父母和親人們都疼愛我,讓我豐衣足食,整天和小伙伴們無憂無慮地玩耍著。七歲我便進入了校園,成為了一個小學生,老師給我們傳授知識,同學們之間互相關愛,我們就像一顆顆樹苗,吮吸著知識的甘露,沐浴著愛的陽光,茁壯成長。我生活在這樣一個和諧幸福的社會主義國家里,這里的人們都很善良、勤勞、友愛、正義,沒有壓迫,沒有暴力,沒有打人的鞭子。所以我要更加的珍惜時光,努力學習,長大后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童年》這本書寫出那時受壓迫的人們的生活是多么凄慘,阿廖沙的童年更是讓我唏噓不已。假如世界上真的有像哆啦A夢大口袋里那樣的時空穿梭機,我一定讓阿廖沙坐上機器,來到中國,來到現在,讓他和我們一樣擁有快樂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