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作者:韓李晨
“如果第三天的長夜結束之后,你將永遠不能再看見日出,這寶貴的三天你又將如何度過?你最希望凝視的,將是什么?”《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里的這句話使我陷入沉思。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海倫·凱勒,她在19個月大的時候,因一次高燒失去了視力和聽力。這對于小小的她來說簡直是個噩夢。后來,她的家人請來了一位家教安妮·沙利文,從此改變了海倫·凱勒的一生。在安妮的悉心教導下,讓海倫·凱勒走上了求知的大道。她憑著驚人的毅力,學習知識,最后考上了劍橋女子學校。但她并沒有為此感到驕傲,將目光放到了拉德克利夫學院。經過海倫日以繼日地學習,她終于接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是多么了不起啊!她在面對噩耗時,不輕言放棄,面對挫折,勇于承擔。試想,我如果跟她一樣,我能堅持下來嗎?或許我早就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了吧。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對海倫心生敬佩,她是多么堅強啊!我記得自己在不久前,也當了一回“殘疾人”。那時是因為我貪玩,從蹺蹺板上摔了下來,導致我的右手骨折。經過醫院的治療,我的手打上了石膏,不能動彈,幾個月不能有右手寫字。出院之后,為了不影響學習,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學會用左手寫字。我左手拿著筆,先練起了筆畫。我在紙上寫著橫,但無一例外,都七歪八扭的。這對于我來說簡直是無法接受的,眼淚撲簌簌地流下來,可我一想:“這點算不了什么!有的人從小失去了雙手,還要用腳寫字呢!堅強一點,你一定能行的!”我鼓勵著自己,繼續練了下去。盡管手十分酸疼,簡直就要抽筋了,但我仍堅持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我用了幾天的時間,學會了用左手寫字。在老師的鼓勵下,我的字越寫越漂亮,贏得了同學們的贊譽。人生只有一次,有挫折,有苦難,但同樣的,有著歡樂。未來怎樣,我們無從知曉,但可以做好眼前,一步一個腳印,憑著努力取得成功。失敗和困難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勇氣去面對它。世上有許多困難,但同樣的不也是人們用智慧和毅力去戰勝的嗎?
篇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作者:廖杏怡
就像茨威格說,勇氣是逆境當中綻放的光芒一樣,它是一筆財富,擁有了勇氣,就擁有了改變的機會。海倫·凱勒因為一場大病而失去了她的聽力和視力,曾一直處于迷茫之中,脾氣慢慢變得暴躁起來,性格也越來越古怪。然而在老師的幫助下,海倫逐漸有了勇氣去直面人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了命運。
勇氣有時候是一瞬間的閃念,有時候是一輩子的觀念;勇氣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我不得不佩服海倫·凱勒,我不敢想象一個人如果聽不見、看不見、不能說話會怎么樣。可她是多么勇敢,將原來不公平的人生活得多姿多彩。
在海倫·凱勒的世界里幾乎沒有光明,沒有聲音。但她依然頑強地認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天會記住那些充滿善意的眼睛,一天會去見證白晝與黑夜的更替,最后一天會體驗那些忙碌又新奇的生活。因為她有勇氣去戰勝困難,所以她懂得如何去享受美好的明天,可以說勇氣會是我們生命當中最鮮艷的一抹原色。
反觀當今社會,一些學生擁有著美好的一切——健全的身體,良好的學習環境,優秀的老師,可仍不愿努力學習,荒廢時間,本有著戰勝一切挑戰的可能,可遇到困難和挫折后,選擇的是退縮,而不是勇敢的直面困難……我們看到的不是希望,而是失望。
篇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作者:劉馨語
我認為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絕對會變得更加暴躁,變得自卑,甚至放棄生命。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經過8年的堅持,努力,奮斗,竟然畢業于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
馬克思說過: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海倫·凱勒證實了那句話!
孫楊——中國國家隊成員。2016年出于意外,他正在澳大利亞黃金海岸進行陸上體能訓練,跳躍落地時不慎受傷,造成了右腳第五跖骨骨折,不能參賽,但這事并沒使他惱羞成怒,反而他樂觀的接受。養傷期間,他并沒有放棄上身及腰腹力量練習。即使腿上纏著繃帶,也要練習;即使醫生說不能劇烈運動,也要練習;即使劃破了腿,流了血,還是要練習!天道酬勤,2017年孫楊重拿冠軍。孫楊證實了那句話!
堅持是一切的籌碼!
海倫·凱勒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吧!第一天,我要看人,他們的善良、溫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第二天,我將向世界,向過去和現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類進步的奇觀,那變化無窮的萬古千年。通過博物館;第三天,我將在當前的日常世界中度過,城市成了我的目的地。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要去看我的啟蒙老師,我要走遍祖國大好河山,我要把四大名著理解得徹徹底底。健全人或許難以體驗殘疾人的痛苦,如果上帝只給他們三天光明,那些人聽到這個消息后,肯定會焦躁,煩惱,痛苦,甚至自殺。如果海倫·凱勒像他們那樣,哪來《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呢?
堅強是一切的前提!
放下書本,走出庭院。蒼穹一片火紅,一片橙黃,一片翡綠,一片湛藍。晚霞把蒼穹點綴得格外絢麗。陽光傾灑,洋溢著一絲花香。
篇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作者:冼雨琪
故事的主人公海倫·凱勒小時候一次生病一直高燒不退,經過好多個日日夜夜好起來的她卻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生活在黑暗之中。在發現自己不能像別人一樣說話時,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動肝火,喪失了理智。這樣的自己,使她很不習慣,她漸漸暴躁起來。那時,只有廚師的女兒瑪莎才愿意和她玩,服從她的命令。直到莎莉文老師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最后海倫凱勒考上了美國名校——哈佛大學。
從一個無法感觸到世界的人,到后來為世界做出卓越貢獻,成為著名的作家,期間經歷了許多我們無法感受到的痛苦。
海倫·凱勒做到了許多常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即使自己身體不如正常人,有許多不完美,但她卻比身體健康的普通人更加刻苦堅強,更有成就。
在這巨大的成功背后,海倫·凱勒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我們感受不到她遇到過多少困難,又經歷了多少失敗的挫折又重新嘗試……她所付出的努力,是我們永遠感受不到的,她比任何人都更加頑強。
人生充滿荊棘和挫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將激勵我正視生活中的挫折與磨難,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篇五: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作者:張值瑞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帶給我許許多多的感悟,其中就有一個勾起我大腦中令我難過的事:別等失去再珍惜!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有一句話,就代表海倫·凱勒對這句話的理解“善于運用你的眼睛,猶如明天你將遭遇到使命的災難。”
就如我7歲時干的傻事。當時我們家橫空出現了一輛兒童自行車,我的媽媽也沒說清楚,就來一句“給你的,騎吧!”我也沒想太多,反正起就是了。我呢也不懂得珍惜,騎時用力去蹬那個踏板,不用時不是用支架撐好,而是隨便往地上一丟,“咚咚咚”,掉漆、變形那都是常有的事,我也不管它。單車怎么能受得了這么大的折騰?后來,他果真壞掉了,還無法修理。面對媽媽的責怪,我也不是很難過。
還比如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她,本應是藍與綠相伴,可現在,她身上的棕色越來越多。沒錯,樹木大量砍伐,看那驚心動魄的數字,看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看那北京的空氣污染,看那極地地區冰川的融化……世界,不要變成沙漠,少砍伐,不要等到樹木全枯萎的時候再補救!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里都去向往著那片自己觸摸不到的天空,可是,當你身處的大地都消失了,你就永遠觸摸不到天空,所以,不要等失去才珍惜,不要等失去才回憶,因為,他不會等你。
你回頭看一下,不知道你曾錯過多少,也許當時你不覺得有什么大不了,可是,不知蹉跎了十年的你驀然回首,會不會有一絲后悔,會不會有一絲留戀,后悔當初的任性,回憶最初那份溫暖。
沒有人會等你,所有人都會向前看,時間流過指尖,陽光透過指縫,最初的溫暖被寒風吹散,一個人,回憶,飄零。
不要等到失去在珍惜!
篇六: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作者:王梓萌
假期里,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是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故事講述了海倫因為小時候的一場疾病,喪失了視力和聽力。剛開始海倫對生活是絕望的,她覺得這個世界沒有愛,她是多么渴望重新得到光明。
在父母的尋求下,幫海倫找到了一位老師--莎莉文老師,這位老師成為了海倫新生活的引導者,使海倫對生活重新充滿了希望,充滿了激情。在莎莉文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她學會了閱讀,認識了很多字,感受到了身邊無處不在的愛。在24歲時,她以優異成績畢業于著名的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女子學院。此后,她把精力投入到為世界盲聾人謀幸福的世界中,為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成為一個知識廣博、令人尊敬的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能不能成功,不在于條件好壞,在于自己有沒有奮斗。有人用困難當借口,那海倫·凱勒一生又是怎么度過的呢!所以大家要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創造美好的未來。
篇七: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作者:王怡
冬日里的暖陽似乎有些許的發懶,偶爾只投下些片片點點的陽光在村子里的石板路上,有時索性用烏云遮起來,換一場雪來裝飾大地,又輕又柔,給人以種涼瑩瑩的撫慰,真是應了那句詩:凍合玉樓寒起粟,光耀銀海眩生花。閑來無事的我不經意間翻出了這本書,不想卻讓我有了很大的收獲。
這本書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杰作”,書中海倫·凱勒回憶了自己豐富、堅強、好學且偉大的一生,她在十九個月大的時候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失去了視覺和聽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渴望表達和交流的意愿越來越強烈,渴望光明,渴望知識,更渴望愛和溫暖。安妮·曼si菲爾德·沙利文老師的到來改變了海倫·凱勒的一生。從學會一個一個的新詞,到日常中簡單的交談,閱讀書籍,以及學習算術,動物學,植物學,到之后的用嘴巴說話,這對常人來說可能輕而易舉,但對于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來說卻需要克服重重的困難。從書里我能感受到海倫·凱勒學習的吃力,但是她從來沒有放棄,更不因自己的缺陷而自卑,反而更加的努力,再加上沙利文老師的耐心和鼓勵,最終成就了自己“二十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的寶座。
也許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見幾個重要的人,否則人生坎坷,命途多舛,靠我們自己實難成就大事,就像沙利文老師為處在黑暗無聲世界里的海倫·凱勒帶去了光明和方向;劉備因有了關,張,諸葛等人的幫助方能成就大業,即使最后沒有收復失地,仍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佳話;謝娜成為亞洲首個微博破億用戶,除了自己平日里的努力和陽光開朗的性格外,更要歸功于當初肯給予自己學習機會的一位校長。對于我們學生來說,這重要的人便是我們的親人,朋友和老師了,她們在我們困頓的時刻用知識給我們力量,在我們迷茫的時候用鼓勵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在我們孤單的時候用陪伴來撫慰我們的心靈,這何嘗不是一種財富,一種幸福?我們難道不該像海倫·凱勒老師那樣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上進來回報他人嗎?要知道我們取得的成就哪個沒有他們的幫助呢?
當然,也許我們的一生中會擁有幾個對我們同樣重要的事物,可能是一封信,一個禮物,一個擁抱。就從我們自身來說,它應該是我們的手、鼻子、耳朵……對于海倫·凱勒老師而言,在所有的感官中,她相信視覺必然最讓人驚喜。我想這可能是因為視覺可以最直截了當地讓我們發現和了解事物吧,反映它們的形狀、顏色,或者作用,我們可以觀察自己房間的構造,觀察天上云朵的形狀變幻,觀察草地間多少小昆蟲爬來爬去,觀察蝴蝶何時停落在自己肩頭,觀察嫩芽如何萌出,小鳥怎樣飛翔……這些都是海倫·凱勒老師一生都夢寐以求的事物啊!
可是對于視覺正常的人來說這是習以為常的事,甚至普通到已經忽略的地步,這就不免讓我們的生活失去了諸多的樂趣。一位朋友在森林里漫步了一個多小時,回來后問他有什么新奇的發現,對方卻回答沒有啊,一切都很普通。哦,這大概就是最悲哀的事情了。難道只有聾人才會珍惜聽力,只有盲人才能體會視覺帶來的美好嗎?羅丹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是啊,我們整日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學業,卻忘了抽點時間好好利用我們的眼睛,去大自然里尋找美,如今就連小學一二年級的小朋友近視的比率都比往年的高出許多,這怎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呢?
所以,我希望,我們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抓緊當下,勇敢的去做我們還未來得及做的事情吧,這萬千世界還有多少精彩等著我們去體驗,去探索。我們不妨就這樣假設一下,假如我們只剩下三天的光明,我們是否還會像現在這般的虛蕪度日呢?
篇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作者:徐楚格
前幾天,我在學校舉辦的跳蚤書市上購買了一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懷著急切和激動的心情,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寫的,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觸很大,受益匪淺!
海倫·凱勒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但好景不長,在海倫·凱勒十九個月的時候,一場大病讓她的眼、嘴和耳朵失去了它們的用處。在她粗暴、無助的時候,莎莉文小姐走進了她的生活,來給她單獨輔導。開始,莎莉文小姐在海倫的手上拼出單詞或句子,或者讓她的手指頭放在莎莉文小姐的嘴上,感受她說話。經過日復一日的努力,海倫已經學會一些簡單的語言。但她并不滿足,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竟然學會了德語、拉丁語、法語等多國語言。一眨眼,過去了二十年,她認真學習,終于考進了大學。海倫雖然殘疾,但她用心去感受世界,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了她走過的人生歷程。
讀完這本書,我心潮澎湃。像海倫這樣的殘疾人,都能考上優秀的大學。身為一個健康人,擁有視力、聽力,說話能力的人,不是更應該好好學習嗎?我們不是應該比她學得更好,考得更好嗎?看看我們周圍的一些同學——爸爸媽媽眼中的小公主、小王子們,他們天天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還有同學到了四、五年級,竟然連鞋帶都不會系。學習也不用功,每天連老師布置的作業都不能認真完成。爸爸媽媽辛辛苦苦地養育我們,這樣做不感到慚愧嗎?和殘疾的海倫比起來難道不感覺臉紅嗎?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從現在開始讓我們珍惜時間,學習海倫那種堅強勇敢、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不再抱怨命運的不公。海倫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卻給人類帶來光明的一生。讓我們像海倫一樣做生活的強者,不屈不撓,用知識點亮我們心中的燈。我堅信,我們的世界將會一片光明!
篇九: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作者:劉勝
“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聆聽樂曲的妙音,鳥兒的歌唱,管弦樂隊的雄渾而鏗鏘有力的曲調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耳聾的厄運。撫摸每一件你想要撫摸的物品吧,猶如明天你的觸覺將會衰退。嗅聞所有鮮花的芳香,品嘗每一口佳肴吧,猶如明天你再不能嗅聞品嘗。”海倫·凱勒的這一段話,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出生在一個不錯的家庭,衣食不愁,但聽了海倫·凱特這些話后,我不禁思索,當我現在擁有的一切,在某一天全部消失了該怎么辦?那時候我會怎么樣,該怎么做?我不知道,但海倫·凱特她失去了她的視覺與聽覺,視覺和聽覺對于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五感之中只要少了一個,人就無法像往常一樣正常的生活,更何況是少了兩個?我相信在我們失去這些之前,沒人會把它們當回事,都不會在意。
為什么呢?為什么總要到失去的時候才會去后悔,才會知道自己錯了?為什么要如此貪婪,去渴望我們所沒有的東西,卻不去珍惜自己身邊的美好?你總認為這些是理所當然的,那你有沒有想過,當你失去了一切以后,你該怎么辦!是去后悔?后悔有用嗎!我寧愿現在去珍惜也不要到以后失去的時候去后悔!
我曾經經歷過這種感覺,這種失去了重要的東西的感覺……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嘗試過,在長大以后聯系一下小時候不常聯系的好朋友,我試過了,那時候,我真正嘗到了失去的感覺。我的那些朋友,要么不記得我了,要么就已經不把我當成朋友了,我真正的失去了,這些朋友,因為我當初并沒有很重視他們,轉學以后就基本沒聯系過了,所以,失去是必然的……
人往往如此,得到的東西不懂得珍惜,一旦失去才知道珍貴。于是,漫漫人生,有多少人這樣哀嘆:覆水難收,后悔莫及……陽光雨露,鳥語花香,對每一個人都公平給予;歡樂喜悅,煩惱憂傷,卻屬于個別人私有。生命,總是美麗的,不是苦惱太多,只是我們不懂生活;不是幸福太少,只是我們不懂把握。人,并不是非要得到很多很多,一束鮮花,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關切的問候,一縷淡淡的柔情,一聲同情的惋惜,一滴真誠的淚水……對于一個人都是極寶貴的財富。難道只有失去了才會懂得珍惜?只有一切過去了才知道以前的幸福?事實已經告誡了我們,好好的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吧,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我希望更多的人能重視起身邊的美好,不要只想著自己并沒有的東西,現實總是殘酷的,它不會給我們那么的機會,有些東西錯過了就不會再來。
篇十: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作者:徐詩涵
我是一個喜歡讀書的小女孩,在這長長的暑假里我閱讀了好多書籍,有充滿冒險精神的《魯濱遜漂流記》,有趣味無窮的《安徒生童話故事》,還有使人憤發圖強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故事書。
這本書是二十世紀美國著名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的經典作品。海倫·凱勒憑借著自己驚人的毅力改變了苦難命運的經歷。
海倫·凱勒出生時是一個健康的孩子,而且還十分聰明。可不幸的是在她出生十九個月后,一場疾病奪走了她的視力和聽力,還喪失了語言發達能力。但海倫·凱勒并沒有自暴自棄,反而變得更加堅強,她靠著自身的毅力與莎莉文老師的幫助,努力克服了身上的缺陷,恢復了語言表達能力。還學會了騎馬、滑雪和下棋。
我們身邊也有一些行動不便的殘疾人。我們不能譏笑、欺負他們,要多多關心、愛護他們。鼓勵他們樂觀地面對生活。
讀完這本故事書后,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不同的順境或逆境,無論遇到什么樣挫折,都要正確、堅強、勇敢的去面對它。海倫·凱勒的一生都在為我們詮釋生命的真諦!